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节(1 / 2)





  2.

  五月二十五分龙会这一天,刘横顺从火神庙警察所出来,走到半路遇上了张瞎子,不由得吓了一跳,瞎了几十年的张立三,怎么又睁开眼了?

  张瞎子见了刘横顺也挺诧异,此处过往之人皆穿寿衣寿帽,你刘横顺一身警装来干什么?他问明经过告诉刘横顺,城隍庙前是条阴阳路,往来的皆为孤魂野鬼,你可不该上这儿来。民间传言不虚,张瞎子正是九河下梢的阴差。按照老时年间的说法,阴差和鬼差不同,鬼差也是鬼,阴差则是活人。因为尘世相隔,很多地方鬼差进不去,必须由活人充当的阴差去勾魂,带上阴阳路交给鬼差。天津城上一任阴差,是西门外法场的皮二狗两口子,由于一时贪财,放走了一个阴魂,遭了天谴雷劈,城中又不能没有干这个差事的人,从那时起,张瞎子就当上了城隍庙的阴差。

  张瞎子知道刘横顺并非阴魂,而是生魂,不过再往前走,可就让鬼差拿去了,便在刘横顺身上一推,催促他赶紧回去:“常言道人死如灯灭,你手上的灯笼不灭,你仍是生魂,灯笼灭了即成亡魂,到时候再说什么也没用了,一路上不论碰见什么人、遇上什么事,切记护住灯笼,千万不可分心!”

  刘横顺可以不听李老道的话,张瞎子的话却不得不信,别过师叔转头往回走,四下里仍是昏黑一片,只有脚下这一条路。他是个急性子,走路从来都是一阵风,甩开大步直奔火神庙警察所,正是“前途未必皆如意,且离此地是非中”。大约走了一半,忽然传来一阵铜铃声响,旧时摇铃做买卖的太多了:倒脏土的摇铃,以免行人撞上蹭一身灰;走街串巷卖卦的摇铃,是为了招呼人出来算卦;大骡子大马脖子上也挂开道的铜铃,是为了提示路人避让;小孩儿挂百岁铃、上岁数的挂长寿铃、高楼宝塔上有惊鸟铃、住户门口挂门铃。总而言之,平时听到摇铃的声响并不出奇,不过阴阳路上可没有做买卖的,而且刘横顺听到的声响十分诡异,又尖又利,四面八方均有回响,听在耳中如同针刺一般,使人肌肤起栗,头发根子直往上竖。

  刘横顺的胆子够多大,换旁人不敢看,他可得瞧瞧来的是人是鬼,手提纸灯笼循声望去,但见路上走过来一个剃头匠,四十多不到五十的年岁,穿一件青色长袍,经年累月洗褪了色,袖口已然泛白,但是非常干净,下襟撩起来掖在腰中,足蹬短脸儿洒鞋。肩膀上一个剃头挑子,一头儿是个小柜子,带三个抽屉,柜子上倒放一条板凳,另一头儿是个火炉,上坐铜盆。老话讲剃头挑子——一头热,说的就是这个东西。飞毛腿刘横顺在火神庙警察所当巡官,对剃头挑子再熟不过,因为一个剃头匠全部的家当都在挑子上,难免招贼惦记,过去单有一路偷剃头挑子的贼,单枪匹马不成,必须两个人做一对伴当,用贼话讲叫作“护托儿”。先过来一个贼声称要剃头,剃之前得洗头,这位坐在凳子上可不老实,一个劲儿往上抬屁股,把脑袋往铜盆里扎。这时候另一个贼过来将凳子搬开,跟剃头匠挤眉弄眼打手势,那意思是我们哥儿俩认识,趁他洗头看不见把凳子搬走,一会儿摔他个屁墩儿,取笑他一场,你可别说话。剃头匠不好说什么,任凭那位把凳子搬走了。等洗头的这个贼往后一欠身,发觉凳子没了,就问剃头匠怎么回事?剃头匠这告诉他,你朋友开玩笑把凳子搬走了。洗头的这个贼将脸一沉,说我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,哪儿来的朋友?那个人准是小偷儿,把你的凳子骗走了,你不赶紧去追,还跟这儿犯什么傻?剃头匠一听急眼了,撒腿就追偷凳子的,洗头的这个贼趁机将扁担往肩上一扛,整个挑子就归他了。刘横顺可没少逮这路贼,天津城的剃头匠多为同乡,十之八九他都认识,阴阳路上走来的这个剃头匠,在挑子上挂着个铜铃,当中的铜舌上栓了一段绳子,垂下来攥在手里,一拽一摇“铛啷啷”乱响。刘横顺认得此人——走街串巷剃头的十三刀!

  旧时在天津城吃剃头这碗饭的人,大多从宝坻县来,因为那时候宝坻县经常闹水,收成不好的时候,农民就到北京或关外学习剃头的手艺,再进天津城挣钱糊口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气,可也不能说是个剃头匠就是宝坻人,十三刀就是外来的,说话南腔北调,听不出老家在哪儿。以前剃头刮脸这一行没有带门面有字号的坐商,或在街边支个剃头棚,或者挑着挑子到处走,在各条胡同中转来转去,剃头刮脸掏耳朵这一整套活儿,有这个挑子就齐了。并且来说,干这个行当不能喝酒、不能吃葱蒜,而且还不准吆喝,怎么说也是动刀的买卖,横不能吆喝“刀子快水热,一秃噜一个”,不中听不是?全凭挂在扁担前边的一个大铁镊子,这个叫“唤头”,剃头的用小铁条一拨这个大镊子,就发出“嗡嗡”震颤之响,金鸣悠远,绵长不绝,以此招揽买卖,有心剃头刮脸的听得这个响动,就从家里出来了。十三刀却不用“唤头”,而是在挑子上挂一个铜铃,论起剃头的手艺,他认了第二,九河下梢没人敢称第一。

  十三刀打清朝末年就在天津卫给人剃头,过去女人不剃头,都是给老爷们儿剃,讲究留月亮门儿,脑门子上边这块得经常剃。天津卫那么多剃头匠,不乏师徒传授祖辈相传,手艺好的有的是,可都称不上一绝,唯独这位,听外号就知道,无论给谁剃头,也无论脑袋大小,哪怕前梆子后勺子长得里出外进三角四方,准是十三刀剃完。剃头的时候,左手手心握一块鸭蛋圆的皮垫儿用于备刀,剃一刀备一下,让刀子总是那么锋利,刀锋在头皮上行云流水,十三刀下去,一刀不多一刀不少,落不下一根儿多余的,给小孩儿剃胎头也是十三刀。可别小看这剃胎头,那是最考手艺的,干了多少年的老师傅未必剃得好,老时年间天津卫有“十二晌剃胎头”的老例儿,过去的孩子很容易夭折,但是那会儿有个说法,孩子过了十二天,往后就越来越好养活了,所以在这一天要请剃头匠到家里剃胎头。剃头匠剃胎头的时候手里得有数儿,小孩儿的头皮儿娇嫩,稍不留神蹭破了一点本家可不饶,给俩嘴巴都得接着,为什么?晦不晦气放一边,万一孩子因此感染,说不定就保不住了。剃的时候让奶奶抱着孩子,剃头匠把一个藤子编的托盘交给孩子姑姑或别的女眷,上边铺着红布或者红纸在旁边接着,因为孩子的胎发不能落地,剃下来以后包好了放在孩子的枕头里,说这样养孩子可以长命百岁。剃头匠剃完了以后要给本家贺喜,本家必须多给赏钱,往往剃这一个胎头,比给十个大人剃头还贵。十三刀不仅刀数准,刀法也好,剃刀在里手凤舞龙飞一般,不等孩子明白过来,眨眼之间就剃干净了,所以很多人宁可多掏钱也来找他剃头。

  入了民国不改手艺,平头、背头、分头他十三刀一律不剃,只剃光头,用他们的行话叫“打老沫”,虽说买卖道儿窄了,别的剃头匠却仍干不过他,一是因为此人手艺高超,二来会做买卖,一刀给你讲一个典故。好比说这头一刀叫“开天辟地”,下了刀就得念“盘古开初不记年,女娲炼石补青天,四个天角补了仨,唯有东北没补完。冰砖垒在东北角,刮起风来遍体寒,都说寒风似刀凛,要论刀法不如咱。一刀剃去咸酸苦,往后日子就剩甜,烦恼愁丝随刀落,开心长寿万万年”,谁听了这话不高兴?接下来第二刀叫“禹王治水”,他这么念“有了地有了天,有了人来种庄田,天皇坐了九百载,地皇坐了一千年,人皇坐了一千二,共是三千一百年。燧人取火人间暖,禹王治水能行船,三过家门无暇入,披头散发到河边,治得黄河不泛滥,才想起剃头换衣衫。这刀借了禹王胆,纵有蛟龙不近前,走在水边不湿脚,扬帆出海不沉船”。再往下第三刀第四刀一路剃下去,“妲己祸世、楚汉争锋、三分天下”,直至第十三刀,正好说到当今“满清坐了十二帝,各路起义不断头,铁桶江山几百载,到了宣统从此休,剃去发辫一身轻,十三刀过定太平”。他这套词不固定,信口开河、即兴发挥、常变常新,辙韵板眼没那么讲究,可是和当街卖艺的一样,连说带练才是好把式,再加上刀法出众,在九河下梢闯出了名号,但是说出大天去,也不过是个做小买卖的手艺人。

  刘横顺见来人是剃头的十三刀,心说:“十三刀怎么会在这儿?死了?死了还做什么买卖?”

  十三刀也瞧见刘横顺了,迎上前去嬉皮笑脸地说:“这不缉拿队的刘爷吗,怎么着?我伺候您一个?”

  刘横顺说:“十三刀,你几时见我剃过光头?”

  十三刀忽然沉下脸来说:“谁说给你剃头了,我要剃你手中灯头火!”说完话,他将剃头挑子撂在地上,一只手摘下铜铃,不紧不慢地摇动,另一只手从袖口中顺出一柄寒光闪烁的剃刀。

  刘横顺心说反了天了,走街串巷卖手艺的见了官差,就如同耗子见了猫,你十三刀一个剃头的怎敢如此放肆?却听十三刀手上的铜铃声响越来越急,直钻耳鼓,但觉五脏六腑十二重楼一齐打战,不知这是什么铃铛?怎么这么大的响动?他心念一动,想起了李老道之前说的话,魔古道扮成五行八作,隐匿于市井之中,四大护法手中分持四件法宝,其中一件称为“拘魂铃”,那么说剃头的十三刀也入了魔古道?

  刘横顺有心拿住十三刀问个究竟,可是转念一想:“活人走不上阴阳路,十三刀总不至于自己把自己弄死来找我,这个本儿下得太大了,可见十三刀也是生魂,有形无质,如何擒拿得住?倒不如听我师叔的,先回火神庙警察所,入了窍再去拿你!”打定了主意,不再理会十三刀,拔腿就往前走,他这双飞毛腿快如疾风,转眼将十三刀甩在了身后,走不多时又听得“铛啷铛啷”一阵铜铃作响。刘横顺抬头一看,十三刀在前头不远,剃头挑子横在地上,仍是一手摇铃一手持刀,紧接着手起刀落,望空一斩,再看刘横顺手中的纸灯笼一暗,烛火短了一截。刘横顺心下一凛,十三刀怎么到了前边?再让他来上几刀,灯笼可就灭了。刘横顺不信这个邪,护住灯笼加快脚步前行,脚底下比踩了风火轮还快,走出一段路,却又听到一阵铃响,抬头一看十三刀仍在他身前,挥手一刀,灯火又下去一截。

  书要简言,刘横顺走了十二次,灯笼中的烛火让对方削了十二刀,挨一刀灯火小一截,眼看仅有黄豆粒大小,再挨上一刀非灭不可。刘横顺心中暗想:“有十三刀手中的拘魂铃作怪,我走得再快也没用,既然如此,咱们就周旋一场,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,看是你十三刀的命硬,还是我刘横顺的命硬!”

  刘横顺向来心明眼亮,生死关头闪过一个念头:“警察所门口是盏红灯笼,却在路上变成了白灯笼,师叔张瞎子说了,人死如灯灭,十三刀想置我于死地,因此对我的灯笼下手。如若此人也是阴阳路上的生魂,为何身上不带灯火?”咱之前说过,刘横顺的腿快眼也快,一眼瞥见剃头挑子上的炭炉,忽隐忽现放出白光,不容对方再次挥刀,一晃身形冲上前去。

  十三刀心里纳闷儿:“刘横顺这是来拼命了?那我可不怕他,任凭你飞毛腿本领再高,在阴阳路上能奈我何?”怎知刘横顺闪身过去,直奔他身后的剃头挑子,十三刀恍然大悟,暗叫一声不好,想拦也拦不住了,刘横顺快得如同离弦之箭,一脚踢翻了挑子,踏灭了炉火。当时刮起一阵阴风,剃头的十三刀踪迹全无。

  3.

  且说阴风一卷,歹人十三刀踪迹不见,刘横顺手中的灯笼也恢复如初,在灯罩子里“突突”乱颤。他手提灯笼往前走了不到半里,又遇上一个人。此人坐在一个高凳上,身前放了一张小桌,上罩天青蓝的桌围,迎面正当中彩绣一个斗大的“王”字,桌上摆着扇子、手帕、醒木、茶壶和一盏冒着白火的油灯。身穿长袍马褂,可比十三刀那身讲究,衣襟上别说窟窿、补丁,连道褶子也没有,真叫一个平整,斜襟儿的扣子系到脖颈子,挽起两个白袖口,两手撑在桌上,往那儿一坐,气定神闲,稳如泰山。往脸上看,面赛冠玉,两眉如秃笔,二目似枣核,五绺长髯胸前飘洒,长相平常,派头儿可不小。这个人刘横顺也认得,天津卫赫赫扬名,一位说书的先生,江湖人称“净街王”。

  净街王是个说评书的,常年在三不管儿撂地,身上的能耐不小。说出话来字正腔圆,赞儿背得熟、贯儿使得溜,说个纲鉴、拉个典故张嘴就来,稍微有几分烟酒嗓,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,仿佛脆沙瓤的西瓜,这叫云遮月,声音还打远儿,中气十足,掉地下能砸一坑儿。腰不弯背不驼,坐在当场腰杆儿笔直,说到两军阵前刀来枪往,站起来摆开架势,什么叫举火烧天、白鹤亮翅,怎么叫夜叉探海、力劈华山,比画什么像什么,不知道还以为他真练过把式。不仅说得好,而且活路宽,文武坤乱不挡,你说是长枪、短打、公案、袍带、市井街俗、神鬼妖狐,没有他不会说的,只要他手里的小木头一拍,一街两巷的人立马围拢上前,在场的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不说话了,拉胶皮的不拉了、偷东西的不偷了、要饭的不要了,家里着火也回不去了,全竖起耳朵听他的书,真有兜儿里揣着火车票,没听他说完这段书,宁愿把车耽误了也不走,因此上得了个“净街王”的名号。净街王的脾气非常古怪,不在乎挣钱多少,就愿意在大街上说,听书之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房顶树杈上都是人。

  刘横顺瞧见说书的净街王稳稳当当坐在路边,油灯的白光映在脸上忽明忽暗,透出一丝诡异,心说甭问,这又是等我的,且看你如何作怪!他打定了主意,低下头接着往前走,如同没看见对方一样,眼皮子也没抬一下。

  净街王一看刘横顺不搭理他,站起身来冲他一拱手:“刘爷,您了辛苦,这么着急干什么去?何不撂下灯笼歇歇腿儿,我伺候您一段解闷儿的,您信不信,我说的书和别人不一样,三句话黏不住人,我这个王字倒着写,嗨!那也还是个王,得了,我也不跟您逗闷子了,闲言少叙,咱这就开书……”说话拿起醒木要摔。

  刘横顺站定了身形,斜眼看了看净街王:“趁早别跟我这儿狗喝凉水——净耍舌头,明人面前不说暗话,你心里清楚、我肚子里明白,你不就是想灭掉我手上的灯笼吗?想动手就亮家伙,看是你死还是我亡。”

  净街王笑着一摆手:“刘爷,您别把我当成十三刀那种大老粗啊,那您可是骂我,他那是什么买卖?我这是什么买卖?我们说书的,一张嘴说尽古往今来、两排牙道出人情冷暖,金戈铁马、王侯将相、才子佳人、世态炎凉,全装在咱肚子里,醒木落案惊风雨,纸扇轻摇泣鬼神,说什么有什么,江湖上提起来这叫‘先生’,我能跟您动手吗?咱不来武的来文的,您看如何?”

  刘横顺根本没把“净街王”放在眼中,一个走江湖说书的,放着正路不走,入了魔古道兴妖作乱,还有脸自称先生?来他妈什么文的,文的怎么来?你给我出一上联“山羊上山”,我给你对一个“水牛下水”,到时候你说你还能加字儿,我也得告诉你我能添字儿,你出“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”,我对“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”,你再出一个“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”,我再对一个“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”,我还得卖派“高低既是上下”,你也得显摆“上下就是高低”,谁有闲心跟你扯皮?

  净街王不急不恼,伸手又挽了挽白袖面儿,说道:“您忙的是什么呢?家里着火了还是孩子掉井里了?就差这么会儿工夫?我说来文的,可不是想难为您,知道您没念过几天书,说深了您也不懂,咱这么着,您容我给您说一段书,还别不告诉您,这段书是我看家的绝活儿,出道多年一直没舍得说,天津卫说书的不少,高的桌子、矮的板凳,说的讲的谈的论的,却没二一个人会说这段《阴阳宝扇》!”

  刘横顺只相尽快返回火神庙警察所,不耐烦听个说书的胡扯,有心直接上去灭了他的烛火,可是听得书名也是一怔,暗想:“官府多次剿灭魔古道,却一次次死灰复燃,世人以讹传讹,皆说拘魂铃、阴阳扇、纸棺材、无字天书皆是世间邪宝,害人不浅,至于究竟怎么个来头,又如何用其兴妖作乱,从来无人知晓,净街王也入了魔古道,会说这段书并不奇怪,但有一节,他不可能对我说实话,我也不会信他的话,倒不如先下手为强……”

  净街王瞧出刘横顺的脸上布满了杀机,忙说:“刘爷,九河下梢谁没听过您飞毛腿刘横顺的名号?您是镇守三岔河口的火神爷下界,打死我这个说书的,如同捏死个臭虫、踩死只蝼蚁。我别的本事也没有,肩不能挑、手不能提,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,更无缚鸡之力,就会耍嘴皮子说书,您浑身是胆,又这么大的能耐,总不至于不敢听我这段书吧?”

  刘横顺的脾气不同常人,从来不拍别人马屁,拉不下那个脸,也真没几个人能入他的法眼,不过他爱听别人拍他马屁,只要是一捧他,他就觉得言之有理。净街王这几句连吹带捧,可真说到了点子上,句句都往他心缝里钻。刘横顺一想也对,一个说书的江湖人能奈我何?都说三年胳膊十年腿,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,我却看不透,单凭你空口白牙还能说出牛黄狗宝来不成?

  净街王见刘横顺中计了,又说:“得嘞,您能在我这儿站站脚,就算赏下脸了,我承您的情、念您的好,您就是我的衣食父母,但有一节,哪有提着灯笼听书的,等会儿我这一开书,您听到精彩之处还不得给我拍个巴掌、喝个彩吗?您也知道,我说书的也有瘾,您叫一声好儿,我把这一腔子血泼出去也不心疼,不如先把灯笼放下,咱当中就隔一张小桌子,凭您的本事,还怕我抢走了不成?”

  刘横顺从来目中无人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将灯笼放到桌上,心想:“纸灯笼有罩子,不怕你一口吹灭了,如若有别的举动,你一个说书的可快不过我,反正你的那盏灯也摆在桌上,我一口大气也能把它吹灭了。”

  净街王低头看了看桌上的灯笼,嘿嘿一笑说道:“您把心放在肚子里,踏踏实实待住了,听我伺候您这一段《阴阳宝扇》!”说罢一摔醒子,这就开了书:

  常言道“人有人运、天有天运”。人运有兴有衰,天运亦复如是。天人相应,亘古不改。天运兴圣人出世,有圣人应运而生,天下大治;天运衰妖魔乱世,所谓人乱则妖兴,当有妖人应魔运而生,日月皆暗。

  说完引子,咱们言归正传,要听书您往西边瞧,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,汉水南入嘉陵道处,有一座代王山,山高万仞,直插云霄,山环水抱,当出异宝。想当年魔古道祖师爷在此开山取宝,得了拘魂铃、阴阳扇、纸棺材、无字天书四件法宝。

  闲言少叙,书归正传,别的法宝不提,单说那把阴阳扇,此乃先天灵宝,可以扇出十道阴风!

  说到此处,净街王伸手拿起了桌上的那柄折扇,一尺二的挑灯方扇子骨,排口足够寸半,木柄黑中透红,下趁骨头坠儿,雕成一个鬼头,透出一股子邪气,绝非袖中雅物。刘横顺早有防备,倒看看对方有什么手段,但见净街王“唰啦”一下抖开了折扇。

  按规矩说书的扇子可不是扇凉风的,拿起来就得有用,横握是刀、竖握是笔,两只手攥住了,右把在后、左把在前伸出二指就是花枪,打开来托在手里便是书信。净街王坐在凳子上拉了一个山膀,将折扇握在半空,嘴里没停,念出一段书赞“一扇晴日起狂风,二扇飞石似山崩,三扇天昏地也暗,四扇不辩南北东,五扇倒拔千年柳,六扇摧折万年松”,念一句挥一下扇子,刘横顺就身不由己退开一步,桌子上灯笼中的火头儿也往下缩一截。他想冲上前灭了净街王的油灯,却被狂风挡住了,抬不起腿、迈不开步,只听净街王不紧不慢往下念道:“七扇江河波浪滚,八扇玉女撞金童,九扇刮倒凌霄殿……”刘横顺又连退了三步,灯笼中的火头儿也快灭了。净街王忽然不念了,露出一脸狞笑:“刘爷,咱这最后一句就不给您留扣子了!”说罢抬手张口,这就要扇。刘横顺只觉两条腿如同长在地上一般,想抬也抬不起来,纵有一身本领,也往前走不了一步,双方相距九步,伸手够不到、抬腿碰不着,吹气也吹不了那么远,眼看净街王的扇子已经挥起来,心说完了,上了这厮的当,束手待毙之际,突然灵光一闪,想起那条从不离身的金瓜流星了,平时缠在腰里,用时伸手就有,当即一抖手打出去,大喝了一声:“灭!”真如同电火行空,慢说一个说书的先生,换了谁也挡不住,但见金光一闪,金瓜正中油灯。净街王正待念出“十扇扇翻水晶宫”,这一个“十”字尚未出口,桌上的油灯已灭,当时怪叫了一声,就此不见踪迹。

  4.

  刘横顺接连收拾了剃头的十三刀、说书的净街王,提灯上了阴阳路往回走,没走出多远,又遇上一个摆摊儿卖东西的,三十来岁,相貌出奇,打扮也不同寻常,黑黢黢一身糙肉,竖着不高,横里挺宽,油汪汪一张大圆脸,看着就让人腻味,脑袋上扎了两个抓髻,一边系一根红头绳,铺在面前草席上摆了些乱七八糟的破东烂西,无非居家过日子应手之物,什么都有就是没一件值钱的,角落里摆了一支素蜡,烛光也是白的。刘横顺一瞧也认识,这位不是旁人——喝破烂儿的花狗熊,长得又蠢又笨,人却不傻,心眼儿还挺多。过去喝破烂儿的也分三六九等,有的本钱大,有的本钱小,打鼓儿的也可以归入这一行,寻常的东西可不收,只收什么紫檀的桌子、花梨的椅子、翡翠的摆件、珠宝玉器、名人字画,本儿大利儿也大,说是喝破烂儿,可没一样东西是破烂儿,真要是破椅子烂板凳,看他也不看一眼;还有一路常年在乡下转悠,老乡开荒种地的时候保不齐刨出来个坛坛罐罐,这路人的眼高,可以从中分辨出值钱的古董,给几个小钱收回去,一转手就发大财,这路买卖叫“铲地皮的”;花狗熊就是收破烂儿的,不挑不拣没有不收的东西,平时背个箩筐挨家挨户收破烂儿,回去修补修补,拾掇好了摆出来卖。干这个行当的人从来不少,花狗熊却独占鳌头,什么破烂儿都能让他吹得天花乱坠。开了线飞了花的白绫布,他敢说是当年勒死和珅的那条,没这条白绫子,大清国一百多年前就没了;变了形的旧拐杖,是神力王的九曲棍,先打李自成、后灭张献忠,踏平了关内关外、搅翻了长江黄河。这么说吧,英法联军没从圆明园抢走的东西,全落在他的地摊儿上了。就靠着这一套连蒙带唬,说大话、贪小钱,竟在天津卫也混出了一个名号。假的说成真的、真的说成绝的,你要是不信,他敢捶胸顿足赌咒起誓,这件东西如若不真,就让他“抛身在外,死时不得还家”。买东西的人一听,花狗熊起誓起得都要客死他乡了,为了这么三瓜俩枣儿的东西犯不上发这么重的誓,信不信的也买了。怎知花狗熊说话带几分外地口音,他的正字是“抛山在外,巳时不得还家”,江湖上的黑话将出恭说成“抛山”,那可不得在外边,“巳时”搁现在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,他是不得还家,正在做生意骗人钱呢,这小子看着傻,却是面傻心邪,十足的奸猾透顶。

  刘横顺是警察所的巡官,又在缉拿队当差,地面儿熟,人头儿也熟,当然认得吆喝破烂儿的花狗熊,更知道此人并非善类。花狗熊蹲在破草席子后边却似没看见刘横顺,手持一卷古书吆喝道:“慈禧太后的尿盆儿、宣统皇爷的奶嘴儿、婉容娘娘的红肚兜儿、李莲英的子孙棍儿!外带无字天书一本儿,天底下无人敢瞧、无人敢看,别说是飞毛腿儿,钻天猴儿来了也白搭!”

  刘横顺没心思搭理这个蠢货,本想上去一脚踩灭了他的蜡烛,可是一听之下无名火起,这不是成心勾卤儿甩闲话吗?九河下梢谁不知道,一说飞毛腿没有别人,就是他刘横顺,可恨花狗熊还往小了叫,什么叫“飞毛腿儿”?谁吃了熊心豹子胆,敢跟他这么说话?刘横顺把眼一瞪,喝道:“花狗熊,你不老老实实卖你的破烂儿,却来蹚这浑水,真是活腻了找死!”

  花狗熊听得有人说话,抬起头来看了看刘横顺,故作吃惊:“哎呦,我当是谁呢,这不是刘头儿吗?您吃了吗?”

  刘横顺说:“甭来这套,我问你,你这个夜壶嘴刚才怎么吆喝的?”

  花狗熊连赔不是:“您且息雷霆之怒、慢发虎狼之威,我吆喝破烂儿也得赶辙啊,就是为了顺嘴儿,尿盆儿、肚兜儿、子孙棍儿,这不都是小字眼儿吗?就一不留神把飞毛腿,吆喝成了飞毛腿儿,可不敢损了您的威名,您大人有大量,别跟小的我一般见识。”

  刘横顺说:“没问你这个,你刚说什么无字天书我不敢看,还不拿来让我瞧瞧?”

  花狗熊窘道:“没有没有,我就那么一说,您就那么一听,吆喝叫卖讲究九腔十八调、棕绳撬扁担,有虚字、有废话,为了凑辙就从嘴里出溜出来了,您怎么还当真了呢?”

  刘横顺可不傻,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花狗熊装腔作势,就是想让他打开这本书,如果他不敢看,岂不是怕了花狗熊?丢了命事小,这个怕字可不能担,于是一把夺过花狗熊手中的古书,只见书卷残破不堪,书页已由黄转黑,订书的线绳几乎磨断了,扔在破烂儿堆里没人愿意多看一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