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六十六章 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肩(2 / 2)


史可法叹息道:“中原事不可为矣!“

自古以来历史皆有可能,伟大政治家、军事家的勇气和智慧在历史关头决定着大局走向。

而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浪头上,明朝军队一把手,任兵部尚书、督师大学士的史可法,却没有造出一个安邦定国的局面出来。所谓的“抗清英雄”,无非一个忠君殉国的道德楷模。

南京。

朝廷上下知道兴平伯阵亡的消息后,人心大震。

平日里难得正经办一次事的朱由崧听从了史可法的建议,传旨道:兴平创立军府,以忠死事;身肉末寒,兼有嗣子,朕岂忍以其兵马、信地遽授他人?可令其妻邢氏同元爵照旧统辖。元爵年幼,督师辅臣代为料理,示朕不忘忠臣至意。李本深仍领前锋,俟有功优叙。

和史可法想的一样:赠高杰为太子太保,予以从优祭葬。其子高元爵袭爵,再荫一子锦衣卫百户。加李本深为左都督、加太子太保,提督本镇赴归德;其余诸将分赴各地驻防。

然而这还不够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。北方的满清已经不满足于黄河以北的土地了,他们想要的,可能是江南,是整个大明的疆土。

……

“史可法这次玩的有点大了,不知道他会怎么收场。”马士英在谈及当下形势的时候,同阮大铖议论起来。

“恐怕他收不了场了。我们不能只靠着他,的确应当考虑一下拉拢一只自己的人马出来!”阮大铖“哼”了一声。

“你是说,接受张献忠的投降?”马士英想起了他曾对自己说的话。

“黄得功、刘良佐、刘泽清,这些人哪一个会听我们的?”阮大铖说道。

“这倒也是,听说集之兄巡视长江防务时受到左良玉的为难?”马士英想起了这件事情。

“不提也罢,这左良玉一介武夫,丝毫没有气度。所以说,他也是个麻烦!”阮大铖一听就气,毫不留情的批评起左良玉。

“汪大人,你对此有何高见?”马士英看了一眼坐在客座的汪兆麟,不疾不徐地说道。

“我……”汪兆麟给阮大铖做完思想工作以后,又被拉到马士英跟前说了一通自己的想法。这原本是早已和方不同商量好的计划,但此刻听得马士英问自己,他也有些慌乱。

幸尔,他想起了临行前朱启明对他说的话。

于是,汪兆麟回答说:如今大明、大清、大顺三足鼎立,恰如魏蜀吴鼎立时。“敌人的敌人”是否就是朋友?“唇亡”之后齿安能独善?认不清真正的敌人是致命的。宋联金灭辽,不过两年二帝被掠;南宋联元灭金,不久以至国破,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。而今,那史可法所犯错误也正是如此。

“你是说借虏平寇?”马士英问道。

“正是!”汪兆麟顺着说了下去。

“这有何异议?”阮大铖有些不解。

“在下知道联合清军共灭李自成一事,许多大人觉得是一件好事。因为清兵打败的人正是大明的仇敌李自成。因此,即使京师被清军占领似乎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,借清兵灭李自成可谓“借刀杀人”。我听闻史可法上书皇上说:“但虏既能杀贼,即是为我复仇”。还劝皇上派遣使节带上财物去见大清皇帝。诸位可知,此举如宋朝借金国灭辽,借元灭金,最后只是为虎添翼加速自己灭亡罢了。”汪兆麟句句直捣二人心田。

两人倒是没有想过这层意思,当初他们也是抱着同清兵联手共同对付李自成的心思来着。如今听了汪兆麟的话,方觉此事的确不太妥当。

京师不过落入敌手五月有余,自己这些大臣们都心底已决定偏安江南,以淮河为界,“坐山观虎斗”,畏葸不前,不敢对清兵有丝毫触犯,幻想着“两家一家,同心杀灭逆贼,共享太平”。这种事情确实有悖于大明臣子的职责。

汪兆麟看两人神色有变,心知他们已经有所动摇。在感激朱启明有如此旷世高见之余,趁热打铁,抛出最终的言论:“如果我家大王归顺大明,这样李自成也可以被消灭,还不必借助鞑子的兵马。而一旦鞑子南下,我们的人马既受大人指挥,便能从西北侧击,可保护南京周全。两位大人立此一功,救大明于水火,必将流芳百世。我们携手并肩,共创大明中兴伟业,岂不快哉!”